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空白处的遐想 —— 一种非视觉化的诗意

      作者:王祥辉、吕宁2025-05-28 11:31:16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意大利LABA 美术学院的教授Massimo Novo在王清州作品展开幕的致辞中说道:“艺术,就像一个人的任意爱好一样,无需一个真正的规划就可以发挥作用,如果不是因为热情和意愿去看去做,帮助记忆的这两种机会之间存在相互回应,并会根据社会文化上的各类变更不断壮大,但总会越来越接近爱好中固有的原始价值。 再去思考历史的重要性时,我能找到类似的情况......”。 Massimo Novo 为我们理解艺术家王清州的作品提供了两个隐含的出发点和维度:首先, 艺术作为一种普遍的本能——兴趣,成为人类进行艺术行为的动力;其次,艺术作为创作载体和主体,在经历社会传媒属性的增长和消退之后,会因个人的审美偏好而被再次提出和强调,在痕迹之上形成一例审美标本。

      兴趣作为一种本能性的驱动力促使人类探索和实现单纯追求,伴随它的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首先,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根植于童年经验。童年总是在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中起到相当大的影响,相当多的艺术家,如毕加索等,都在强调童年时的状态是他们追求的艺术创作状态。童年期儿童对外界的纯真看待和描述,这种纯真的态度会促使艺术家尽可能的单纯,以求接近纯粹的“真”与“美”,重返人类最初的存在形式和完美形式的结合体。

      而且,不同的外部环境,艺术家创造作品的不同形变。不断更替的形变能够反应其在所处社会生存处境和观念态度。从幼年至今的书法基本功训练,奠定了艺术家王清州的用笔习惯,其祖父是乡贤士大夫,书法作为他必要的社交工具和精神载体,又同时作为一种沟通机制来教育儿孙,艺术家耳濡目染,收益颇深, 最终成为艺术家的生活方式。

      家庭内部的艺术启蒙和言传身教,书法成为私人的、内化的审美训练和人格教育:一种书法技艺和一种精神品质,从一个年长者传授至一个年幼者。同时,伴随着知识传递的是一种亲密而又复杂的伦理关系,经验总希望得到传递不惜无私的给予和无条件的爱护,留下存在的痕迹。与艺术家而言,书法爱好,是一种艺术精神和伦理情感传递的融合体,而它为艺术家创作彩墨作品提供了先天的内部条件——书法用笔。

      “书画同源”是中国绘画理论的重要部分,即毛笔的熟练控制,使艺术家在创作的阶段,可以借用书法的用笔形式进行绘画创作——“写意”。“写意”与临摹相对,作品的成熟性依赖艺术家对于毛笔的熟练控制,而作品的美感则源于绘画精神(士大夫精神)的继承。它的目的在于借助艺术创作来进行审美活动和完善人格,与传统绘画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家没有受到传统绘画临摹的束缚,再现一种熟悉的构图和意象, 而是通过一种“意临”手法,即继承绘画中的士大夫精神核心的同时,使用自我的笔墨符号对经典主题二次创作。它不求相似,而在于展现对绘画精神的理解和再度阐述。与此同时,“意临”使艺术家的笔墨语言更加的成熟和完善,因为意临通常是面对经典作品进行,经典作品中的主题和构图模式对于笔墨语言的要求相对较高,客观上对意临的作品提出更高要求,还有,经典范式的束缚同临摹的要求一样,需要艺术家的笔墨语言达到成熟和完美的程度,才可以在千百年形成的经典主题和模式中重新激活中国绘画的精神品质。

      艺术家从家学中继承的绘画精神品质,伴随他熟练的书法用笔再次被注入到了彩墨作品的意临创作中,大量的新奇的意象在经典模式的框架下诞生。新的意象不再属于传统的中国画,而是多元的混合体,包含传统的士大夫精神,成熟的书写语言符号,艺术家个人化的意临再现和再度阐述。三者结合,使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量变过程,而作品的最终结果则是质变的痕迹证明:一种基于传统模式的,成熟的,陌生的意象被创作出来,只是,它不仅仅承载家学中审美活动和人格完善的精神需求,还是自我超越的隐喻: 基于一种非系统化内部的力量——兴趣,制造一种新的意象,并在笔墨语言的作用下使其成熟,成为美的形变之一。

      这一形变成熟的过程,就是它展开本身双重性的过程:首先,旧有的观看经验被抽离了笔墨语言的符号,留下平面图式,被新的笔墨方式不断填充,艺术家对待中国画的兴趣态度取代传统绘画的审美情趣。换句话说,他保留了中国画的构图,把物象抽象成颜色的摆列和组合。在二维平面之上,视觉的冲击力谢绝传统绘画理论的“在画中游走”的审美的诉求,大面积的色块和线条谢绝提供更多的可视化的信息,只提供视觉上的附着力和情绪的宣泄口。

      再者,在艺术家的表述中,画面中精心布置的“留白”是他给予观看者的善意补偿,即观众可借助“留白”进行自我阐述和解读。 因为,“白”基于一种自然的,材料的平等隐喻,赋予所有观看者对新意象进行阐述和解读的平等权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不再具有话语权的垄断性。也就是说,在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可以看到新的形变,它暗示一种垄断性的瓦解,束缚的失效和平等话语权的获得。这也就是所提到的第二重的形变——对艺术话语权垄断的瓦解,自由和平等的建立,它使三者建立了相互独立的关系,观众的观看经验从一种知识性的获得转变成一种自我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与艺术家的工作和艺术作品的独立性成为各自运行的发展线,它们不断围绕,平行,交叉,分离,再交叉和再分离,它符合当代艺术中个体化,自由化,平等性的诉求。所以,我们说艺术家的作品是基于传统绘画的笔墨基础之上的当代作品, 它具有一种崭新的意象,多重的形变,把附着在传统绘画作品的垄断话语权解放到了每个人脑海里,进行着平等的阐述和表达。 事实上,它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活动的方式,把精神生活和人格的完善放入到一个自由的精神领域,即每个人的大脑和语言表达之中。 艺术家的作品就此成为一种解放的,自由的,平等的艺术形变,并在时间的维度上与系统的目的诉求保持一致——成为美的样本。

      艺术家的彩墨作品,在中国绘画的传统体系之外,与其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其士大夫的绘画精神是纯粹和直接的,意临的笔墨语言非常成熟,以及伴随一种新的意象和美的形变的诞生,一种具有颠覆性的,个体化的,自由的,平等化的审美方式也被发掘出来,一种当代性被确立在艺术作品之中。

      (王祥辉、吕宁撰文)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书法 艺术 美术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5(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