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探索中国风格视听语言的电影美学

      作者:张玉梅、于园媛2022-09-05 08:56:02 来源:光明日报
      概念设计作品《回溯》(1/4)
      • 1/4
      • 2
      • 3
      • 4
      • 更多组图...

        编者按:

        不久前,由中国美术学院刘智海教授执导的小成本战争片《云霄之上》上映,这部在去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连续拿下“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三项大奖的影片,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今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正式成立电影学院,这是目前中国美术高校中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电影学院。那么,为什么要把电影作为美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美术学院的人拍电影有什么优势和特点?“诗性美学电影”是一种什么样的电影风格?就这些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徐小明。

        记者:中国美术学院为什么要专门成立一个电影学院?美术学院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会带有与众不同的烙印吗?

        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前身是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今年拆分成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

        美术与电影的隔膜,核心问题在于怎么讲故事。但在中国电影史上,由绘画出身而做导演成功的例子,也不乏其人。有代表性的是杨福东,他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在是国际知名的影像艺术家。2002年,他的第一部影片《陌生天堂》在德国卡塞尔文献展首映,影片以西湖为背景,讲述一个“存在主义气息”的故事,带有浓郁的文艺氛围,同时又充满迷茫、惆怅的情绪。

        中国美术学院和电影的关系,从一个电影的梦想开始,从胶片——过期的胶片开始,接着开始慢慢进入这个方向的教学。这些年,中国美院聚集了徐小明、万玛才旦、陈玲珍、Mary Stephen、张献民、杜海滨、刘智海等优秀电影人才,培养出了一大批备受业界关注的青年电影人。

        徐小明:我本来是想学绘画的,大学却考到了电影制作系,后来觉得它比画画有意思,就一头栽了进去。美院的学生与大学的电影专业学生相比,敏感性更强,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视觉表达或一些小的呈现,都会很“抓人”。

        世界电影诞生127年的历史中,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到了这个世纪,胶片几乎消失,数字技术与数字媒介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地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与依赖。

        电影其实更应该像诗歌,而不是简单地像做一篇论说文一样。数字化之后,工具变得便利,门槛变低了,胶片时代电影的那种严肃性和仪式性也降低了,构思和酝酿的时间迅速缩短。我们在中国美术学院做电影教学,就是要保持纯粹性,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这个电影拍完就是要给行业里的精英专家、给做电影学研究的人看。

        记者: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成立之时,提出“诗性美学电影”的愿景,那么,“诗性”指的是什么样的电影风格?它是指画面更好看吗,或者说,它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艺片”?

        高世名:诗性电影是我们探索的方向之一,它并不是指“诗意电影”,并不全是那种惆怅情绪的,比如《云霄之上》具有诗性,但它并不诗意,它是一个战争片。诗性并不是指从诗歌、文学中来的那些诗意,而恰恰是指影像自身的诗学,影像自身凝注在现实自身的时候所产生的升华感。本质上每部电影都是纪录片,但为什么它又不是呢?就是影像的诗学在起作用。我们拍任何一个电影,都是“作假”、表演,但是演员在这里真的喝了一杯咖啡,这个事情是真实的,虽然他是演了“他喝了一杯咖啡”,但这个事情本身是真实的,在摄影机前是真实发生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本质上都是纪录片,但是,之所以它能够超越对事实的记录,能够构造起叙事和影像自身的魅力,是因为影像的诗学在起作用。其实,诗性电影背后是要探讨影像的诗学,这个诗学就是影像自身超越表象、打动人心的内在韵味。

        诗性电影某种意义上会接近“文艺片”,但其只是一方面。一想到诗性电影,圈内人都会想到费穆,他的《小城之春》的每一组镜头都不一样,和文艺片也不一样,不是说他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而是他讲故事的味道是不同的。诗性电影更多是从电影语言来讲,更加强调影像的艺术表达本身。

        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来看那个时代的条件太差了,但那个时候在技艺上的深度和讲究,丰富性和创造力远超过今天。类比游戏也是如此,比如围棋,黑子、白子、多网格,它的规则看起来那么简单,形式那么抽象,但是,下围棋的人当时却可以想到两军鏖战、帝国争霸、逐鹿中原,无限丰富。今天,电子游戏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具象,但整个游戏驱动情感的机制,就是打怪晋级、寻宝,反而变得很简单。电影也是如此,一方面技术不断进步、往前走,另一方面,技艺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如以往。这是今天电影的困境。

        徐小明:电影的核心是文本的作用,有一种是借形式来表现,借外部工具来展示所谓的真实与超真实,还有一种是看起来非常现实,但是电影会让你看着看着从现实进入非现实,这是艺术上的追求,这个对我来讲是不能放弃的。

        《云霄之上》中我们没有做任何超现实的手段,我们给你看的是完全现实的状态、人物的处境,从而“逼看”人物最内心的部分,形成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游走。《云霄之上》的镜头语言、美学,在电影史上不是全新的,但在中国近三十年还是新的。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冒险,但我们必须要做出来,因为我们感受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你能解决、我能解决的,而是在现代整个人类面临的一个集体困境,但是不能因为觉得它是困境,就把它放在一边,只有我们直面这一步,才会不断地涌现做这件事情的力量。

        记者:艺术常常是超前的,更多是站在当下看未来。那么,未来电影发展的方向是怎样的?

        高世名:第一个方向是诗性电影,第二个方向是寻找和创造新引擎。诗性电影是从表达的端口,新引擎是从技术的端口。

        新引擎是什么呢?《黑客帝国》给我们提供了未来的想象,我认为未来一定是往混合现实的道路上走。寻找影视体验创作的新引擎,就是在混合现实的未来场景的开发上。

        新引擎的难度是什么?未来我们的生存一定是混合现实、赛博生存的状态,那么,就需要数字科技与人机交互等感应设置的开发。我们要参与进虚幻引擎的研发,艺术家与程序员一起,开发创作出更多的新工具。科艺、科教融合是有相当难度的。

        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影是“数字资产+虚幻引擎”,甚至连横店都不需要了,只要后期影棚就好。比如拍了某部电影,那么就出现了一个影城,可以做文旅,这是以前的模式,现在都是在绿幕前表演,加上动捕,后期做出浩瀚星空、宇宙沙漠,就可以直接放进去了。那后面靠美术建构出来的世界,实际上就是“数字资产”。

        徐小明:高院长提到的混合现实,是一个带有技术性的描述。近二十年来,整个电影工业体系的发展,大量新的技术被提炼、整合。比如要拍航天任务,那就要借助技术手段,电影《指环王》早在二十多年前就使用了创新技术手段来制作规模宏大的场景。

        对我来讲我更在意的是教学生如何形成文本、怎么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电影本身是从西方引入的,我们需要借助西方的电影体系建立一套中国人的语言体系,这是跟中国的哲学传统有关的。其一,中国人在表达情感上和西方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近二三十年来年轻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中国人普遍的情感状态是隐忍的、婉约的、含蓄的。所以,中文电影世界里的人物,在表达上有一套我们自己的美学,我们希望建立的也是这个体系。其二,如果只是把舞台剧用动态摄影拍下来就变成电影,我不承认。我们做电影为什么要回到电影本体?这是和我们的认识相契合的,我们的电影起源不是我们的,都是在复制和模仿别人,这也没问题,但我们有责任在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地再往前走一步,就算它很危险,我们都得要试试看。

        记者:电影是20世纪的工业,在21世纪的数字智能时代,它正进行着从制作到叙事、从工具到界面的全方位的自我迭代。电影学院将怎样建立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未来的电影创作愿景?

        高世名:这条路还挺长的,我们更多指向的是电影本体语言开发的方法,所以说战场不是院线市场,它的战场其实是在业内,就是“烧菜给厨师吃”。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必须要跟产业结合在一起。我们是人才培养为底色的单位,即使不能充分参与到产业体系,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给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徐小明:电影学院现在分为导演、摄影、美术三个专业方向,我们希望集中优势、办出特色。

        学生在大一都是专业通识课的学习,会强调人文、社会学等内容,从经典入手。我上的课是从电影的发展讲起,中间讲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去建立起年轻人对自己与电影之间的一个认识。我们的老师都不是纯学术研究的,都是身体力行的行动者,比如万玛才旦本身是导演,他讲授经典赏析的课程,是“导演论导演”,给学生建立创作上的认知。

        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进入行业,能快速上手,能够谋生,本来就是学校很重要的责任,但是,这个是很难的,因为恰恰也许因为你担心学生毕业后没有办法融入行业,反而把他的创造力给抹杀掉了。所以我们希望保持年轻人对电影的想象力。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北京 美术 艺术 动漫 漫画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3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