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古建筑保护利用要有活态意识

      作者:刘佳华2023-09-01 08:29:00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一则“花8.88亿元保护的明清古建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新闻引起热议。不到两年时间,原本古色古香的甘肃天水古城变得崭新,耗费巨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被改造成日式餐厅。古城内许多改建后的不合理装修不仅加剧了古建筑的糟朽,还存在容易引发火灾等潜在安全隐患。除天水古城外,古建筑保护不当、过度利用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在少数。人们在旅游时经常可见老建筑被拆转而建造仿古的美食或小商品一条街,千篇一律的“我在某某城等你”“某某城市竹筒奶茶”等,令人恍惚间竟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人们不禁发问:属于该地的独特韵味在哪里?

        我国古建筑通常以“木材为骨,砖石为体,砖瓦为盖,油饰彩绘为衣”,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下,运用世代积累的经验和精巧的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瑰宝,它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毁灭却可能在顷刻之间。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相关当事人、机构对古建筑等文物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到位,急功近利以短暂的经济利益取代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有关。古建筑作为具象的“史书”,不仅是物质性的地域标志,更记录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是当地人的精神象征。例如,福建的木拱廊桥不但富于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美感,还反映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工艺技巧、风俗习惯等内容。如果缺乏正确的保护和利用理念,淡化甚至漠视古建筑背后的深刻蕴含,仅一味封闭、或肆意将古建改为商业区、或随意添加不符合该地域风格的内容,最终保存的古建筑也只是一个空壳。因此,只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备全局性、兼顾性和可持续性的价值观,依托于古建筑载体的地方文脉才能赓续。

        对古建筑的合理利用,应是在保护基础上对古建筑价值和意义的再诠释。古建筑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是区域文化的象征,并逐渐形成了以该建筑为中心的文化生态空间。在该生态空间中,古建筑载托当地人的信仰、价值观念,形塑当地人的行为、生活和社会关系,因此,古建筑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或地理意义上的空间,而是包含时间、空间、传统、社群(区)、认同、传播等多元素的相对复杂的文化形态。相比将古建筑进行单纯修复和静态保存,民众的参与和互动才会使古建筑成为活态的、生态的文化场所。若为短期的商业化利益而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不仅会损坏古建本身,甚至可能导致相关社区失去对当地文化的认同、自觉和自信,城市历史文化的灵魂也会逐渐丢失。

        古建筑作为承载我国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文物,在保护的过程中,需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可根据当地古建筑的资源特征,为其生存和发展寻找最适合的保护和利用策略,探索更多元的处理模式,并定期开展普查、评估和监管工作。除此之外,亦可不断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既实现对文化的整体保护,又能延续独属于地方的文化底蕴。古建筑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着多方联系,如政府、开发商、民众(包括相关领域的学者、相关组织)等,而政府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起关键作用,因此更应以文化情怀来考量古建的保护利用。若只注重修复、商业开发,缺乏文化涵养,缺乏长期有效的保护、监测和管理,即使修复成功也只是古建筑生命的昙花一现。

        总之,古建筑保护和利用是长期的、动态的、活态发展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对文物的准确认知和敬畏之心,在合理的保护观念指导下做好文化的修复、引导和建设,最终才能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建筑 艺术 美术 保护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8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