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聚塑者之力 传民族之声——回望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发展七十年

      作者:焦兴涛 李竹2024-02-25 09:03:49 来源:光明日报
      烈焰青春(雕塑) 焦兴涛(1/2)
      • 1/2
      • 2
      • 更多组图...

        【学苑艺事】

        近日,“关山万里重——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建系70周年文献展”在重庆举办,众多雕塑作品、创作手稿、文献史料串联起建系至今70年来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以点带面呈现出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脉络与探索实践。

        中国古代的“雕”与“塑”分属不同的技艺,“雕刻”“塑造”等用语体现了承袭自古代陵墓雕刻、石窟造像的传统。伴随着“美术”一词引入中国,由“雕”和“塑”组合而成的“雕塑”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1920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首次设立雕塑科,此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相继设立雕塑科、雕塑系,由此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雕塑学科及专业发展之路。

        抗战时期,王子云、刘开渠、王临乙、曾竹韶等艺术家随中央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迁往重庆。1953年,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和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的绘画科、应用艺术科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以原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的雕塑组为基础成立雕塑系。1959年,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改名为四川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建系之初的创作与教学体系,既与汇聚重庆的留欧艺术家们所引入的古典写实风格渊源颇深,又兼具来自西北军政大学的一批教师所提倡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继承中国古代雕刻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熔铸中西风格,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雕塑发展之路。首任系主任郭乾德大力推行中国雕塑科学化和民族化并举的教学理念。自1954年开始,川美雕塑系师生持续对大足石刻进行田野考察和临摹学习,数年间共复制完成两百余件具有代表性的大足石刻作品。1965年,雕塑系师生与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的美术工作者一起开始了大型泥塑《收租院》的创作。《收租院》运用中国传统泥塑技法和现实主义雕塑理念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多个段落的场景空间和故事情节呈现了百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收租院》开创的“共同创作、现场创作、开门创作”的方法,对中国现代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之相关的学术讨论持续至今。

        改革开放后,川美雕塑系突出本体语言的雕塑创作主要围绕空间形式、乡土情怀和日常生活展开。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春雨》《千钧一箭》《醉》《阳光·空气》《日暮黄昏》等作品体现出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和对平凡生活的礼赞。1984年,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成立,“城市雕塑”这一概念逐渐为人所知,并成为中国现代雕塑创作领域的崭新课题。川美雕塑系首次将“城市雕塑”列入教学计划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获得“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的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春》《夏》《秋》《冬》,以健康、优美、充满力量的艺术表现,开启了雕塑艺术走向公共空间的大门;《艰苦历程——红军长征纪念碑》以苍茫的气势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史诗场景;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的《歌乐山烈士群雕》采用中国传统石窟艺术的“中心塔柱式”结构,将起伏的山峦形态巧妙融入烈士的形象塑造。这些作品无疑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素养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雕塑家开始自觉地思考雕塑的内涵与外延等问题,逐步拓展雕塑的固有边界,作品日益呈现出鲜明的风格面貌。《吃葡萄的男人》《棒棒》《飞云》《晨》等“川军”作品均在形式语言、视觉呈现和表达意涵上进行了重要的实验性探索。

        进入21世纪,中国雕塑创作呈现出多元融合的格局,许多作品展现出艺术观念上的广阔视野,以及对艺术和社会文化关系的敏锐回应,这一发展特点在川美雕塑家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绿》以超写实的方式呈现了日常之物独特的审美奇观;《我与你对话》则通过媒介的跨域探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联。

        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蓬勃发展,川美雕塑系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深化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力求建构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综合性复合型教学与创作体系。在主题性雕塑的当代叙事方面,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的雕塑作品《烈焰青春》,以创新的木雕形式结合材料色彩的表现力,细致入微地塑造出一个平凡的英雄形象,填补了全国美展三十年来雕塑类金奖的空缺。受中国国家博物馆委托,由川美雕塑系集体创作的《幸福之路——全面小康主题群雕》,以七组具有时代特征的场景,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方面,从2012年的“羊磴艺术合作社”开始,川美雕塑系师生十余年来持续投入到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当中,拓展了当代雕塑的应用场景。同时,川美雕塑系还致力于推动跨学科、跨专业、跨媒介的前沿探索,逐步形成了雕塑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模式,“科技艺术与社会创新团队”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回顾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织激荡之下不断前行的艰辛历程。作为其中的鲜活样本,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在为推动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希望将当代雕塑教育如何回应时代之变的命题放置于历史的脉络中去思考,以期获得一个更为宏阔的视野,擘画中国雕塑的未来。

        (作者焦兴涛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李竹系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科研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四川 艺术 美术 雕塑 四川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9(s)   7 queries